中欧刚通完电话,3国叫嚣对华强硬,德国:不排除动用“核选项”

Connor 欧易app 2025-10-23 1 0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稀土元素如同现代科技的“血液”,无疑是各国争相争夺的战略资源。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会委员谢夫乔维奇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视频会议。这次会谈并不仅仅是一场例行公事,而是中欧双方在经历风雨后,试图寻求共识的一次重要契机。

这次会谈历时近两个小时,双方就稀土出口管制和安世半导体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甚至同意举行“升级版”的出口管制对话会议。这无疑给原本错综复杂的中欧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就在这一积极信号发出不久后,欧盟内部却又出现了新的不和谐声音,说明了国际政治中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据彭博社的消息,10月22日即将召开的欧盟峰会上,德国、法国和波兰的代表们开始呼吁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讨论中国的贸易政策。特别是波兰更是表示希望在峰会的结论中提到所谓的“中国有害经济行动”。而德国则迈出了更为激进的一步,甚至提出讨论《反胁迫工具法案》,以回应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这一法案被视为欧盟在国际贸易中对抗他国施压的“核武器”。

然而,《反胁迫工具法案》自2023年底生效以来,尚未真正被启用过。当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威胁加税时,虽然欧盟也曾扬言要动用这一工具,但最终都未能落到实处。面对中国的稀土政策,德国再次把这条“老黄历”翻出来,似乎是在试图借此制造一种紧迫感。实际上,这种强硬姿态是否真的能够力挽狂澜,还是值得怀疑的。

欧盟的这番动作显然是为了在内部团结,同时向外界展现其在与中国交锋时的决心。然而,一名欧盟高级官员的话语却透露出更深层的考量:虽然会议可能提及“经济安全”,但并不会就中国的贸易问题进行正式辩论。这意味着,在对外强硬口径的背后,欧盟内部其实也在谋求一种保守与平衡的策略。

展开全文

王文涛在与谢夫乔维奇的通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根本原因是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和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考虑。他重申,中国并非无端限制出口,而是依照法规完善其出口管制体系,同时也致力于维护全球的供应链安全与稳定。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的立场相对坚定,也展示出对于本国利益的保护意识。

王部长还特别提到安世半导体问题,强调中方绝不接受借国家安全之名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欧盟在此问题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一表态不仅是在反击欧盟近年来的强硬言辞,更是对其在全球贸易中责任意识的促使。这不仅是向欧盟传递的一个清晰信号,也是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不会退让的决心。

不可否认,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目前两者在某些议题上取得了初步共识,但欧盟内部的分歧与对华强硬态度依然存在。

从长远看,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需要更多的对话和务实的解决方案。中国在稀土行业的巨大优势,使得它在这一博弈中占有主动权,但同时也意味着欧盟在寻找替代供应链的过程中急需时间与空间。因此,在未来的对话中,双方需要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尤其是在技术与产业链方面。

在此背景下,中国更应该主动拉近与欧盟的距离,展示出开放与合作的姿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双方的合作将会是促进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欧盟也应认识到,与中国对抗的代价,尤其是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的供应风险,可能会影响自身的产业安全与发展。因此,和而不同,才是各国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立足的最佳选择。

总之,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博弈,不仅是中欧间的经贸较量,也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缩影。如何在贸易的冷暖中寻求温暖,如何在合作与对抗之间找到出路,将是未来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轮博弈中,各方利益交织,未来的走向将如何,我们或许需要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