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能有多严重?1945年匈牙利15小时价格翻倍,一根葱上万亿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2-10-09 209 0

“母子俩衣衫褴褛,母亲的脸庞饱经风霜,神情沮丧黯淡、愁容满面。一手无力地拉扯着孩子向前走,步伐似乎有些沉重;孩子则微微抬头望向母亲,紧紧跟随母亲的脚步,两人步履维艰地继续前进。”

匈牙利画家蒂勃·柯瑟努斯笔下的这对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的母子,正是自1945年通货膨胀之后,匈牙利人民的真实写照。

整幅作品给人一种沉重哀伤、凄凉无助的强烈观感。这样真实的观感,毫无疑问,更多是源自于画家对两人遭受如此惨痛经历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当年,匈牙利迎来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根葱的价格直逼数万亿之高,普通职工的月薪连颗葱都买不起。

除去这匪夷所思的高价之外,通货膨胀的速度也令人咋舌——价格可以在15小时内翻一番,这就是说,你一觉醒来,身边有一半的钱已经成为了废纸。

那么,匈牙利的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惨状呢?

(通货膨胀)

一、匈牙利之殇:街头惨状

克莱因海斯勒·奥西耶克出生于1944年,正是通货膨胀的悲痛起点和大饥荒年代的沉重尾声,饥饿与贫穷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他在长大后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那是一个最需要金钱,也最不需要金钱的时代。”

在1946年的匈牙利,你在上午可以赚2亿彭哥,这恰好是一个馒头的价格;而到了下午,2亿彭哥连半个馒头都买不起——这就是匈牙利史上最为严峻的通货膨胀的真实写照。其中,彭哥是当地最基本的货币单位。

回想着那段历史,昔日作为基建部门部长的哈恩·保科什首先激活的竟是关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历史记忆,那是一幕幕充满了空间感的日常化生活场景:污秽的街巷、阴暗的堂屋、逼仄的阁楼、恐怖的公厕——无一不是那个赤贫年代的空间写照。

展开全文

哈恩·保科什回忆到,他出生在琼格拉德州的贫民区,由于通货膨胀,当地的任何基建都陷入了停滞——放眼望去,都是一个由挨挨挤挤的简易板房、油毡房,黑糊糊的小巷子以及污水横流、臭气薰天的街道构成的公共生活空间。

(贫穷的匈牙利)

哈恩·保科什称其为“城市腐烂的盲肠”、“通货膨胀的先行者”。

“很多人以为通货膨胀只是吃不起饭那么简单,但实际上,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算有,那也是肮脏无比的贫民窟,因为政府没钱去建房子。”

整个琼格拉德州漫长的南岸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排水和棑污设施:

污水依着街边小水沟,顺着山坡往下流;垃圾随处乱倒,堆积在路边,等着大雨冲进河流中,或是在炎热中腐烂成泥。这是因为“政府已经没钱去雇佣工人,城市生活已经陷入了停滞”。

穿过污水横流、臭气薰天的街巷,进入十几户人家挤在一起的小院,就看到了在院里仅占一席之地的哈恩·保科什的家——终年阴暗不见阳光的堂屋,狭小逼仄得让人直不起身的阁楼,上下合起来仅十几个平方,这就是哈恩·保科什全家男男女女八口人赖以栖身的一个折叠的生活空间。只因为通货膨胀将房价拉高至不可回旋的地步。

如果说贫穷与通货膨胀在哈恩·保科什的口中是以“住”的形态展示的,那么匈牙利作家莫里兹·日格蒙德对上述两者的讲述则充满了时间追溯的意味:

由于通货膨胀,莫里兹·日格蒙德一家人的工资甚至只能买一个馒头,可以说是根本吃不上饭,更不用说能不能吃饱饭。

(匈牙利难民)

在莫里兹·日格蒙德的家族中,最早饿死的是他的外婆。

1946年,在被家人抬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救治时,“外婆已经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肚子里全是虫,拉出来像花电线一样的颜色,全是扁的”。

外婆死后再过几周,便是由通货膨胀带来的全国性大饥荒:农产品中最富裕的费耶尔州,短短两个月就饿死了十五万人,占到当地人口的近三成。

莫里兹·日格蒙德推算,匈牙利大部分人饿死在1946年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

在这场大饥荒中,莫里兹·日格蒙德的妻子饿得吃泥土,肚子撑得像皮球,活活胀死。自己的父亲因为通货膨胀被提前释放,最终也流落街头冻饿而死。

除了家族之外,莫里兹·日格蒙德所生活的城市也深陷普遍的饥饿感中,口粮定量、食物紧缺是家家户户面临的残酷现实:“当时费耶尔州规定成人每天吃二十二磅,最后实际只有六磅。”

(匈牙利人)

为了填饱肚子,人们用尽各种手段:买高价饼,偷盗,抢劫,孩子们则剥树皮,挖野菜,或跳到冰冷的江水中捞菜叶、瓜皮和一切可吃可卖的东西,一些饿得没有力气的孩子因此葬身江底……

一位动物园的饲养员,二战英雄,偷吃了给老虎投放的食物,最后被老虎撕碎吞进了肚子。

同时,通缩膨胀所带来的饥饿也将人们推入另外一种可怕的现实:饥饿异化了亲情,扭曲了人性,让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仇视和不择手段的争抢变成了常态。

莫里兹·日格蒙德的叔叔饿死之后,正在读书的表哥赶回家去吊唁,目睹了饿殍遍野的惨状,这个孝子擦干眼泪回到学校后对真相一字不提,竟对同学称“一片大好”。

饥饿的现实教会他一个道理:只有说谎才能“进步”,只有“进步”才能在饥饿中幸存,才能撑过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的年代,因为死人变得司空见惯,对生命的敬畏、对死难的同情也就不复存在,一切苦难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

莫里兹·日格蒙德对动乱与暴力肆虐下的人间苦难的痛苦反思,不仅指向幽暗悖谬的历史,也指向了扰攘喧嚣、忧患重重的当下现实——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场灾难?

(贫穷的匈牙利)

事实上,这场浩劫的大幕,自一战之时就已悄然降临。

二、通货膨胀祸起谁手?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败的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艰难地获得独立,付出的代价是其被迫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限制了匈牙利的军备,让其承担巨额赔偿,更是让匈牙利直接丧失了其64%的人口与72%的国土。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匈牙利都没有摆脱掉《特里亚农条约》阴影的笼罩。

1920年11月,匈牙利王国海军上将霍尔蒂·米克洛什开始掌握匈牙利王国的统治权,想要发展军事,夺回失去的领土。

(奥匈帝国)

但是,想要振兴军事,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维系军费的开销,但是匈牙利却负担不起高昂的军费。

在野心的催动下,霍尔蒂·米克洛什命令银行大量地印钱,借以刺激经济。

在霍尔蒂·米克洛什看来,钱印得越多,老百姓手里的钱就越多,那么他们敢花的就多,如此一来经济自然就繁荣起来了。

然而,理想毕竟不等同于现实。

在匈牙利经济受到外部环境捆绑的背景下,霍尔蒂·米克洛什大印钞票的举措使得匈牙利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

就以匈牙利法定的货币——克朗为例,在一战前,5克朗尚能兑换1美元,而到了1924年,70000克朗才能兑换一美元。

(匈牙利军队)

在这个时期,青年失业者人数众多,而他们也成为了匈牙利动乱的主力军,一时间匈牙利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后来,多亏了负责促进贸易的国际联盟的介入,匈牙利才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1927年,匈牙利引入了新的货币——彭哥。彭哥是金本位制下的产物,它与黄金直接挂钩,保值能力远超克朗。

在彭哥的带动下,匈牙利的经济逐渐地恢复了秩序,匈牙利的经济迅速稳定。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美国华尔街爆发大股灾。而且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股市相继出现了6次暴跌,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随之都进入了“大萧条”时期。

在这场浩劫中,美国近4000人因为破产而跳楼,5000万人失业,损失不可谓不大。

(1929年经济危机)

显然,这场金融危机对于发展没多久,而且资本孱弱的匈牙利是有着毁灭性地打击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体现在粮食价格上。

匈牙利明显受到了其他国家对其展开的粮食倾销——该年除了粮食与棉花出口额分别暴跌四成与两成外,其余商品的跌幅都在半数之上。

但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不仅造成了当时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甚至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而在二战中,匈牙利也迎来了灭顶之灾……

三、通货膨胀的“真相”,匈牙利的灭顶之灾

二战期间,在布达佩斯战役中,整个匈牙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成为了苏德两国的主战场,布达佩斯几乎被战火毁灭。即使是未被毁掉的东西,也被交战的双方洗劫一空。

截止二战结束时,匈牙利的国民经济损失达220亿彭哥,占到了国民财产的40%,这比二战前一年全部的国民收入还多四倍。

(贫穷笼罩匈牙利)

在外交上,战败的匈牙利临时政府根本没有话语权——苏联要求匈牙利政府给苏联武装力量提供占领的开支费用,匈牙利的工业和运输公司、交通手段、发电所、公共设施以及燃料存储厂交由苏联掌控。

军事占领成为匈牙利单方沉重的财政负担,苏联方面分文不出。

赔款协定规定,匈牙利要在六年中给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支付沉重的赔款。其中2亿美元给苏联,1亿美元给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

但是,赔款协定并未考虑匈牙利制造业的困境,“几乎90%的匈牙利重工业品被赔款命令束缚。”

为了按期赔款,匈牙利临时政府宣布加量印刷纸币以刺激国民经济。

1945年,匈牙利银行印刷发行1亿面值的纸币,此后甚至印刷发行了10亿面值的纸币。

(倾颓的匈牙利人)

在这种情况下,短短一年时间,匈牙利国内的流通货币总量就从250亿彭哥飙升到47万亿亿彭哥。

而在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商品的价格每15小时就能翻一倍。这就导致匈牙利法定货币的贬值速度快到惊人——在1946年3月,175万彭哥能兑换1美元,可短短4个月后,就需要460万亿彭哥才能兑换1美元。

彭哥急速贬值,匈牙利政府印钱的速度都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普通民众吃顿饭都得几十万亿彭哥,可谓是夸张至极!

这也就造就了前文所描述的凄惨状况。

尽管如此,匈牙利拖欠苏联的战争赔款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为了还清赔款,匈牙利政府不得不考虑低价出卖该国在国外的有价值的股份。

尽管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已经愈发严重,但是匈牙利政府依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继续大量地加印钞票,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

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曾预言:“谁控制了赔款谁就控制了匈牙利经济”,这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高见”。

(残破的街区)

此后,经济上的崩溃最终演变成了政治上的溃败,匈牙利彻底地陷入了崩溃。

后记:

为了能够真正地提振经济,匈牙利党痛定思痛,宣布从1947年开始实行第一个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

1949年,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建设家园的巨大热情,经济有所恢复,“提前超额完成三年计划,工业生产比战前增加了28%,农业产值达到1934-1938年平均产值的85%。”

与此同时,农业土地改革也被匈牙利提上日程,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政权,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好景不长,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以拉克西为首的匈牙利共产党不顾本国国情,全盘照搬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模式,追求不合实际的目标——企图把匈牙利从半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国家。

(拉科西)

当时,拉科西在1950年在匈牙利工人党的中央委员会上说:“好计划就是间接的计划……是你踮着脚尖就能达到的计划。”

结果,拉克西不仅没有实现这些目标,反而是他这种片面强调工业化发展和不切实际的高速发展经济战略给匈牙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之后直到卡达尔入主布达佩斯,从196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匈牙利才算是摆脱了通货膨胀的魔咒,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参考资料:

郑涛.二战后匈牙利的通货膨胀与巨额纸币[J].中国钱币,2007(02).

金禾.南、波、匈三国通货膨胀对策比较与探讨[J].经济学动态,1989(03).

郑景历、丛燕滋、赵文彪.对南、匈两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考察[J].经济学动态,1989(01).

亨利·卡姆.匈牙利奇迹结束[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12).

周新城.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通货膨胀的原因[J].世界经济,1987(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