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放缓,今年通胀中值将超过3%

Connor 欧易app 2022-08-10 317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北京报道 6月7日,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中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2022年增速预期降至4.4%,而将2023年的增速预期提高至5.2%。由于新冠大流行的残余影响和全球需求疲软,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4.3%和5.2%,比1月的预测分别低0.8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关于中国经济的前景,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初期暴发之后,中国的复苏远远强于世界其他地区,但后来疫情的反复暴发以及严格的防控措施导致增长势头不再。为了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放宽了对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监管并实行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基础设施投资反弹,房地产投资收缩有所放慢,但在4月又有加快。

关于本地区除中国以外的地区,报告指出,2021年本地区的增速仅有2.6%,反映了以下因素的综合影响: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规模不大,疫苗接种进展缓慢,疫情暴发对经济造成严重扰乱。不过,今年的增长势头普遍走强:印尼和马来西亚受益于大宗商品出口价格上涨,菲律宾得益于私人消费和投资反弹,泰国得益于旅游业初步走向复苏。而在一些高度依赖旅游业的太平洋岛国,疫情暴发以及迟迟不能广泛重开国门阻碍了它们的经济复苏。此外,自然灾害也扰乱了一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如1月份汤加的火山爆发。

世行认为,本地区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贸易和金融联系相对较少,因此俄乌冲突对本地区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冲突的间接溢出效应正对本地区造成影响——比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上升,一些高度依赖粮食和燃料进口的国家(尤其是太平洋岛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扰,整个地区的贸易流动均有放缓。由于美国货币政策收缩速度快于预期,再加上俄乌冲突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导致外部融资条件收紧,风险溢价上升。2月下旬,本地区债务和股权资金流入净额转为负数。

世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放缓,今年通胀中值将超过3%

通胀中值将超过3%

当前,亚太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通胀抬头的前景,这使得有关滞涨的担忧有所上升。

世行称,假定俄乌冲突的经济影响逐渐消退,那么在除中国以外的地区,由于强劲内需可以抵消出口的疲软,预计2022年将增长4.8%。大宗商品出口国贸易条件改善,因此表现会优于大宗商品进口国。

受国内需求走强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支撑,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印尼经济增长将回升至5.1%,2023年达到5.3%。泰国经济预计将在未来两年里逐步恢复,2022年增速回升,2023年达到4.3%。在持续的公共投资和家庭消费复苏支撑下,预计菲律宾2022年增长率将达到5.7%,然后在2023年略下降至5.6%。马来西亚由于疫苗接种率高,2022年内需将有所改善,经济增长将反弹至5.5%,但2023年由于出口减弱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收紧而放缓至4.5%。预计越南经济将随着疫情管控措施的解除而恢复活力,2022年增长5.8%,2023年进一步提高至6.5%。

展开全文

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本地区全年总体消费价格通胀中值将超过3%(高于先前预期),有些经济体(蒙古、菲律宾、泰国)的通胀率将超过目标区间上限。面对正在抬头的通胀,不少亚太地区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加快货币紧缩步伐。

世行指出,预计本地区大部分国家(除中国以外)会收紧财政政策,哪怕经济尚未完全从疫情中复苏。收紧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政府债务——自2019年以来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平均已增加逾10个百分点。

世行警告,如果全球融资条件收紧程度高于基线假设,则可能导致大量资本从本地区流出以及货币贬值,进而进一步推高通胀。

疫情给本地区经济留下“疤痕”

新冠疫情也给本地区经济留下了长期性的“疤痕”。报告显示,尽管经济增长趋于好转,但预计至少到2023年本地区所有国家的产出仍会低于大流行前的趋势水平,其中约一半国家明年与趋势水平的差距将超过10%。新冠大流行对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包括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破坏在内。

现在,世行对本地区2022-2030年潜在增长率的估计是年均增长4.6%,低于大流行到来之前十年的6.5%。那些因全球旅游和贸易中断而深受其害,同时又受到自然灾害、国内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条件冲击影响的国家,是在新冠大流行之下经济潜力被破坏最为严重和持久的经济体。

世行在报告中指出,本地区基线预测存在诸多下行风险,包括新冠疫情久拖不决、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大于预期以及全球金融紧缩引发金融压力。

具体来看,疫情重燃以及相关管控措施可能会使主要经济体的增长率进一步降低并抑制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复苏。如果俄乌冲突长期化并且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继续加剧,可能导致本地区出口增长下滑幅度超过预期。

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和通胀高于预期可能会增加通胀预期失锚的风险。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可能导致太平洋小岛国出现粮食不安全,而本地区人口大国的大量脆弱人口可能面临食品短缺。

此外,报告指出,小岛国仍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天气事件的影响,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于约1%的 GDP。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