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血氧仪价格暴涨“一机难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能“平替”吗?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3-02-07 178 0

【科学强国】血氧仪价格暴涨“一机难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能“平替”吗?

血氧仪,是一种监测人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便携性仪器。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调整,不少专家提出要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等建议。一时之间,血氧仪成为人们热抢的商品。

【科学强国】血氧仪价格暴涨“一机难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能“平替”吗?

目前,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是指夹式血氧仪,除此之外,还有腕表式血氧仪、手持式血氧仪、台式血氧仪等多种功能相似的产品。在各大平台断货之后,买不到血氧检测仪的消费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带血氧检测功能的智能手表、运动手环。那么,此类产品是否可作为血氧仪的替代品呢?

感染新冠,为什么要监测血氧

作为呼吸循环的一项重要生理参数,血氧饱和度可以反映机体的供氧状况。普通人的血氧含量正常值为95%-100%,如果低于90%,往往提示有低氧血症,低于80%就有生命危险。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静息状态下,吸气时血氧饱和度低于93%可判定为重症,而重症患者的护理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的新冠病毒专栏中也提到,“脉搏血氧仪的准确测量和读数是决定居家的COVID-19患者是否以及何时需要送往卫生保健机构进行紧急治疗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血氧含量下降到90%以下,或呈逐渐下降趋势,可能是表明需要进行进一步医学评估的早期征兆。”

因此,监测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此时,家用指夹式血氧仪就派上了用场,只需要将其夹在手指上就能检测血氧饱和度,可以帮助人们尽快判断是否缺氧。

【科学强国】血氧仪价格暴涨“一机难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能“平替”吗?

展开全文

它的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与氧合血红蛋白在不同的电磁波波长下吸收率不同的原理,对两束不同的波长光(通常采用红光660nm和远红光940nm)吸收率的测量,计算出氧合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比例,根据氧饱和度定义计算出血氧饱和度。

医生建议,对于高危人群、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有慢性基础病的人,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疾患、心肺功能不全的人,家里可以备一个血氧仪;另外,如果儿童有哮喘及慢性肺疾患,家里备一个检测起来也比较方便。

智能手表、手环能否“平替”血氧仪

这使得买不到指夹式血氧仪的消费者,转而选择购买智能手表和运动手环。

然而,智能手表的检测数据最近却屡屡“翻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近日,有人用自己的华为手表给一根火腿肠,测出了心率和血氧,于是网友将这个现象,发布了视频平台上。

【科学强国】血氧仪价格暴涨“一机难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能“平替”吗?

图源:网络

此外,一位北京网友发布的抖音短视频显示,他将苹果手表戴在桔子上,表盘显示桔子的“心率”为94次/分。

在苹果官网上,有着监测血氧饱和度功能的Apple Watch的商品信息中提示,该功能不应被用于取代专业的医疗诊断。

同样,华为线下门店工作人员也表示,智能手环监测到的血氧饱和度数据,仅供参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解释说:“它不是一个医学级别的,所以很难讲,你在发热的时候,出汗的时候,会不会对信号有影响,或者是你寒颤的时候、血管收缩的时候,会不会有影响,也不知道。所以对于手环手表,我觉得目前没有依据证明它是可靠的。”

某医疗器械企业技术负责人也表示,测量时手腕的活动、皮肤温度、脂肪厚度、血管等因素,对血氧监测精度均会产生影响,因此,智能手表/手环的监测精度理论上没有测量指尖的医疗血氧仪高。

手机小程序测血氧,靠谱吗?

目前,市面上还出现了通过手机摄像头测量人体手指尖或者面部,从而检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软件。只需把手指放在摄像头处,或者用手机摄像头对准人的面部,都可以进行测量。

【科学强国】血氧仪价格暴涨“一机难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能“平替”吗?

图源:网络

那么,用手机摄像头来测血氧脉搏是依据什么原理呢?

一家健康检测企业发布文章宣传其APP时提到,手机摄像头测血氧原理和指夹式血氧仪原理基本相同,区别是指甲式血氧仪有一个主动光源,而手机测血氧使用的是自然光和灯光的光源。宣传文章还提示:检测只作为健康的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或药物调整的依据,如发现血氧低(<93%)或者不舒服的朋友及时联系就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表示,就像手电筒照我们的手掌,我们的手指会透出红光一样,理论上血氧量高的,血红蛋白的红色也应该更红。“但是定量的测量‘红度’来建立人血氧含量的精确线性关系,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也看到了鲜艳的红色塑料盖会误导程序。”

不过,董志川表示,商家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新冠疫情下有场景应用的重大迫切需求来针对性地研制这样一款程序,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对于患者对病情的监测,也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中国小康网综合生命时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北京青年网等报道)

END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风华

审核:龚紫陌

关注“科学强国”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