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有哪些直接或间接影响?

Connor 欧易交易所app下载 2023-05-12 143 0

一、影子银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直接影响

(一)影响货币流动性

资金面的变化直接体现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情况,货币流动性表现为保证市场运行和资金运转的货币储备,也被理解为央行在经济实体中能够控制的货币数量。货币流动性是研究市场流动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部分研究人员将流动性划分为货币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并量化测算出货币流动性是市场流动性的基础。

基础货币、信用扩张、货币总量等因素都能够对货币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包括货币总量以及货币市场的可交易存款,货币总量是基数,参与交易的有效头寸则是系数。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弥补了货币需求和供给的缺口,成为了影响实际货币总量的重要指标,因而此部分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主要可以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在货币市场上大批购买影子银行资产,市场中的基础货币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市场流动性增强,使得影子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从公开渠道得以宣告与释放,从侧面证明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能够通过货币当局投入到基础货币中去。

展开全文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会受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等多个指标的制约,为了规避上述指标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作为影子银行信用链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构建,能够以同样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盘活现有资金,从而在信用创造上的主动性增强,从这个角度而言,影子银行会增加实际M2,提升货币流动性。

然而,影子银行作为信贷创造的手段,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替代作用是最为直接的,而投向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较少会回流至银行存款,多沦为金融体系货币空转的利器,即银行通过从事存贷之外的高风险高杠杆业务,构建多层复杂的金融工具,使资金留存在金融体系内形成资金空转,影子银行信贷挤出了原本的银行信贷,影响了融资量,从这个角度看,随着影子银行的膨胀,货币流动性水平降低。

(二)扩大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缺口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枢,是同业拆借市场乃至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就了商业银行的辉煌,我国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延续着增长导向的模式,在表内表外的的业务中,仍旧存在速度情结与规模情结,随着近年来,金融脱媒成为基本趋势,影子银行作为金融脱媒的一种形式,这些市场化的融资渠道蓬勃发展,客观上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在商业银行自身增长导向、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在表内信贷业务扩张的同时,还积极围绕监管套利探索金融创新路径,发展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主要包含同业存单和表外理财等,这些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形式导致银行体系的整体流动性需求日益膨胀,且需求波动更为频繁和剧烈。

在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二年期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保持36.4%的增长态势,而理财产品的发放增长率已高至72%,虽然近年来监管机构的政策不断完善,银行同业资产、理财产品的发放呈现出回落态势,但受其基数的影响,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

银行同业业务与理财业务相互交织,生成了更多货币创造和融资渠道,起初的同业业务只能在各银行范围内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但从二〇一〇年以来,同业业务逐渐发生变化,银行转变为利用同业业务拆入资金或吸收理财资金,其吸收的1-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超五成,然后将资金投向收益率高期限长的非标准化债券资产或者同业资产,导致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入不敷出,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愈发迫切,造成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二〇一三年的“钱荒”事件”,暴露了同业市场资金价格大起大落的不确定性,更加印证了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威胁。

(三)依托互联网金融放大货币市场不确定性

互联网金融是影子银行业务其中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在支付、众筹等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创造出新型的金融工具,尤其是自二〇一三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事态迅猛,理财产品种类丰富。

截止二〇一九年,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已高至1.07亿,互联网理财渗透率逐步提升,很大程度上分流了银行存款。其对货币市场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银行间市场形成了新的资金供给方,弱化了以银行为中心的现金管理格局,对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而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分割了银行的利润,迫使商业银行改变了以存贷差为主的盈利方式。

此外,这些创新性货币基金的出现,使资金的流动性更强,银行存款逐渐分化,运作成本提升,使银行活期存款的吸引力减弱。这导致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被削弱,市场融资格局有所改变。第二,背靠互联网的金融产品越过监管壁垒,通过汇聚分散的小额资金,形成巨大的资金池,形成了资金来源集中度低、规模稳定的特点,进而对货币市场的定价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能够通过SHIBOR利率得以窥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入局意味着,当其拆借利率小于商业银行的拆出利率,相比贷款而言,影子银行的竞争力则会增强,这种拆借格局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

第三,创新型货币基金凭借高回报率吸收存款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尤其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金融监管约束,一旦面临系统性金融危机,或利率下行的局面,货币型基金大规模缩水,无法达到保本的诉求,易引发货币市场的动荡,例如,金融危机后,很多货币型基金难以保值,只能低于面值强制赎回。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间接影响

(一)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

货币市场是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主战场,货币政策是央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把控的重要手段,而影子银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间接地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表现出来,主要针对影子银行对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1.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表现为不对称性。当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央行力图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社会总需求,相应的,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到限制,货币市场上资金供小于求,推高了资金价格,而此时,影子银行发挥其信用创造功能,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替代作用增强,使市场上信贷扩张变快,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使用效果。

然而,当央行贯彻宽松性货币政策时,大量流动性注入市场,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减少,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性减弱,从这个方面看,紧缩性货币政策更易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从事信贷投放等信用创造活动,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存在替代作用,当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功能减弱时,影子银行信用活动的扩张会更加便利和活跃。

正是因为影子银行不受央行信贷调控政策的影响,影子银行所提供的融资功能恰好对紧缩货币政策中所收回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形成对冲,极大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从这里能够看出,影子银行对流动性的调控起到冲减作用,并且这种流动性的冲调会引发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以美国二〇〇八年的次贷危机为例,正是因为影子银行信用链条的断裂,导致信用违约接连发生,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紧张,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