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除了规劝告诫皇帝外,还是一份留守人员的使用说明书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3-10-09 85 0

前言

首先,《出师表》撰写的时候,姜维还没投降蜀国,魏延和赵云被诸葛亮带去北伐了,而且正史上魏延地位是比赵云高的,赵云是猛将,并不是名将,后世才把赵云奉为名将,“五虎上将”是小说的说法,《出师表》的背景不能参考这个。

我觉得将军更重要的是领军的才能,打架还是次要的,向宠是这方面有能力才被诸葛亮委以大任的。出师表里一共点名推荐了四个人,除了向宠,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出生地没写,不过他是向朗的侄子,而向朗是襄阳人。郭攸之,南阳人。费祎,江夏人。董允,南郡人。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诸葛亮所有推荐的,都是荆州人,当然诸葛亮自己也是。

当然,你说诸葛亮要带上他们去打仗,这个理由也是没错的。多说一点,蜀汉四相,除了上面提过的诸葛亮、董允、费祎之外,还有一个蒋琬,零陵人,也是荆州的。还有那个长期跟在诸葛亮身边,关键时刻被“违众拔谡”,最后以死谢罪的马谡,也是荆州人。

明白过来了么?我们知道,刘备从幽州开始,辗转大半个中国,途经冀州、徐州、荆州,最后在益州称帝,这一路上走到哪里都能招揽到人才。那为啥到了诸葛亮这里,推荐的只有荆州人呢?

展开全文

又为啥蜀汉四相全都是荆州人呢?难道别的州的人不优秀么?难道作为蜀汉基本盘的益州,都没有什么人才么?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派系斗争的事儿,也没啥特别的。当然,如果有人非得认为诸葛亮是白莲花一朵,那我也没办法。魏延太狂压不住,马岱再怎么说也是外人(西凉),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扔了。

赵云是先帝托孤大臣之一,打个比方,诸葛亮是干爹,赵云就是亲娘。

“阿斗啊,你亲娘靠不靠得住就不用我说了吧。干爹敢多压你一头她青釭剑就过来了,啪的一下,很快啊!干爹给你推荐的这几个人,都是绝对忠心而且有能力的。你爹在的时候也说这几个年轻人讲武德,那一准行!你叫他咬谁他就咬谁!委以重任好好用,将来能成为你的班底。”

为什么不提赵云和魏延,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已经位居高位了,这就跟关羽和刘备说,要多重用诸葛亮啊。再怎么关心重用啊?让他当皇帝?

其他什么马岱,姜维(当时还是魏国的人哩)之类的,那都属于诸葛亮北伐必带人员,提升自然快,而且既然是要让刘禅咨询的,那肯定是要留守后方的人选,姜维这些人和丞相同进出,咨询他们还不如直接咨询丞相呢。向宠也并非无名之辈,只不过死于非命,才华没能展露出来罢了,所以才让你觉得他没什么名气。就跟“凤雏”庞统一样,在三国里都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才,但早早逝去,只是读三国的人知道他,远没有诸葛亮的名气大。

我觉得很多人把问题复杂化了。诸葛亮提到的几个人,董允、费祎、郭攸之、向宠,目前这个阶段都是留守后方,在皇帝身边,不随军出征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皇帝的榜样,行为模范的。诸葛亮赞扬董费郭品行高尚,向宠通晓军事,是要让皇帝勉励自己勤奋,做个文武双全的明君。而且向宠确实有能力,刘备亲口承认过,而且他在夷陵之战中保存了军队实力。至于没提到的赵云、魏延,一是要随军出征,没法作为皇帝身边的模范,二是都是元老将领,能力不用多说。

《出师表》除了规劝告诫皇帝外,还有一项作用就是留守人员使用说明书。魏延、赵云跟其他军中宿将都是要随军出征的,及个别留下的也是远在外地镇守一方。为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正确的找到相关处置人员才提到向宠他们的。

而且还有一层意思是,我们这些老骨头都老了,我给你留下了一批年轻人,你跟他们多亲近亲近这些人都是我们死后你的新班底。所以为什么《出师表》中后段会提到一大批年轻人的原因就是,告诉刘禅这些人都年轻而且根基还不稳没有派系你多亲近培养。《出师表》是写给谁的?刘禅的。刘禅是什么人呢?后主虽然不是什么暴君,但后主确确实实是一位懦弱的平庸的君主。

《出师表》是出师北伐作的表奏,赵云、魏延已经被诸葛亮带走了,所以没提到。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还有很多更有声望的将领官员没带走,最大的原因是,《出师表》虽然是以托孤老臣身份写的北伐表奏,但这篇表其实是对后主的嘱托与教诲。

赵云、魏延、马岱等都是蜀汉老人,有能力、有忠心、有声望(魏延在正史之中和《三国演义》里有很大不同,是一个敢说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壮志之人,并且他确实很有能力)。

对于这些人,刘禅一定是相信并倚靠的,是不需要多说的。为什么会反复提到这几个名字呢?因为他们虽然不如赵云等人声望高,但却是诸葛亮在一众文武里选出的忠心有能力德行端正的人,他们不如赵云、魏延等人在后主心中被倚重,诸葛亮希望后主能记住他们并且任用和倚重他们,所以诸葛亮反复提到这些名字加深后主对他们的印象。并且这几位与前者相比大多年纪轻,这正是诸葛亮为刘禅挑选自己的班组的良苦用心之处啊。

为什么在一众名字后还要加“等”呢?当时诸葛亮正处在北伐之际,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此时蜀汉诸葛亮虽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诸葛亮此举可以使其他官员免生意见,保证后方的稳定,用“等”字和具体名字分开使用,后主便只会记住具体的名字,官员们看到后也不会心中不适。诸葛亮的《出师表》斟字酌句又饱含良苦用心,确确实实千载难堪伯仲间。历史探讨,本就各有见解,不过笔者觉得文章中的分析,考虑得已经比较全面了,还请各位读者斧正。

参考资料:

《三国志》《出师表》

评论